“今年,我家附近開設了兩個停車場,能停不少車,我們回家晚時不再擔心沒地方停車了。”家住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團結路北半截巷的馬先生所說的停車場,正是烏市民生建設十大實事中為緩解市民停車難問題所實施的“泊位工程”項目。
新增1萬個停車泊位是烏市今年“泊位工程”的總體建設目標。烏魯木齊市城市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政設施管理處處長李俊介紹,各區正依據城區特點“量體裁衣”、見縫插針完成泊位建設,目前已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拆遷區域設臨時停車場
位于天山區的自治區人民醫院附近是城區堵點之一,這里看病群眾多,周邊停車難。11月11日上午,載著母親來復診的市民汪先生拐進了位于天池路的自治區人民醫院急診中心對面的公共停車場,不到2分鐘就找到了車位,汪先生直夸:“好,好,這下可方便了!”
記者看到,在這片空地上,呈田字型分布了4個停車區域,每一區域都有工作人員引導。
“這里共有719個停車位,基本滿足了來新疆國際大巴扎景區旅游的游客和到醫院就診市民的停車需求。”烏市天山區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政設施管理站副站長步建軍介紹,這個近3萬平方米的停車場是新疆國際大巴扎二期待建用地,為緩解周邊停車難問題,市政管理部門引導開發商平整土地,作為過渡性臨時停車場。
天山區充分挖潛老城區提升改造中的拆遷用地,利用在招拍掛過程中的空檔期建設臨時停車泊位。目前,包括珠江路東延八戶梁拆遷區、西河壩前街君邦天山飯店對面拆遷區等6個拆遷區域設置為臨時停車場,共有1269個停車泊位對社會開放。
“有了臨時過渡停車場的停車數據統計,今后開發商就可以掌握這一地段的停車需求,為其建設中設計停車位提供了依據。”烏市停車場管理中心副主任曹雪峰說。
資源稀缺地建立體車庫
紅旗路是烏魯木齊市老商業區,這里停車資源缺口大。記者開車進入紅旗路100號新建成的立體停車庫。車輛停在車庫門口,門自動打開,記者開車進入,停好車后走出車庫。
在門前的電子屏前,記者點擊“存車”,根據提示輸入手機號后四位號碼,點擊確認后,旁邊打印機中很快就“吐”出一張存車條形碼憑證。整個存車過程不足4分鐘。
該車庫負責人趙小軍介紹,車庫10月8日投入使用,提供86個停車泊位。車庫基本實行無人化管理,車主只需把車開入車庫,取車時地面的旋轉盤會自動調轉車頭方向,為車主駛出提供便利。同時,為了滿足周邊住戶的夜間停車需求,該車庫實行了夜間停車(20時至次日10時)200元包月的優惠,目前報名車主有100多人。
據介紹,和天山區一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水磨溝區也都選擇在商業區和人流密集區域,建設占地面積相對較小的立體停車庫。
“智慧停車”便捷又高效
除了建停車場(庫)外,烏市今年中心城區路側停車泊位項目也已完成,62條道路新增泊位2915個。
李俊介紹,今年是烏魯木齊市實施“泊位工程”的第二年,在去年增設7740個泊位的基礎上新增1萬個停車泊位,主要由平面停車場和中心城區路側停車泊位組成。目前已完工的46個平面停車場共計有9300余個泊位,后期還將增加相關服務人員和設施。
今年烏市主要引導各區和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停車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多選多建,宜立體則立體,宜平面則平面,有效增加了停車泊位數量,加快形成多渠道建設、多元化投資、規模化經營的停車產業化格局。下一步,烏市將制定停車設施規劃,更有針對性地緩解停車難。
李俊介紹,目前,智慧停車管理模式研究試點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根據試點情況將逐步推行智慧停車管理。屆時,駕駛員通過手機就能得到道路沿線各停車場的剩余空位數量及進口方向的信息,這將有效提升交通通行效率,緩解片區交通擁堵。同時逐步有效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信息互認,為市民提供無感支付的便捷停車體驗。